北京在线股票配资申请

专访华盖资本:笃定看好医疗行业未来,形成“全阶段+全产业链”投资布局
发布日期:2024-03-08 04:18    点击次数:100

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申俊涵 北京报道

“虽然近两年医疗行业投资进入下跌周期,但中长期来看,医疗健康领域具有刚需性。我们坚定看好医疗行业和医疗投资的未来。”近日,华盖资本首席投资官王珣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说。

华盖资本是医疗健康领域的笃定投资者,自2012年成立以来,华盖资本的投资聚焦于医疗健康与科技两大领域。经过11年布局,华盖资本在医疗健康领域已经形成了涵盖早期基金、成长基金、PIPE基金、母基金的“全阶段+全产业链”的布局,是业内规模最大的医疗行业基金之一。

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今年,在全球及国内医疗健康板块表现低迷的情况下,华盖资本仍坚持在医疗健康领域积极进行布局,并对行业未来发展持坚定信心。团队逆势设立两支新基金,持续在细分赛道进行投资深耕,并紧密关注退出市场的变化适时对投资策略进行调整。

逆势募资:GP与地方政府合作愈加紧密

今年以来,一级市场面临资本寒冬环境,新基金募资难度愈加提升,机构募资周期普遍拉长。尤其是在医疗健康行业,受监管政策等多方面影响,机构募资压力徒增,行业出清速度加快。

即便如此,华盖资本仍逆势进行两支新医疗基金的募资。今年上半年,华盖资本合作设立了一支总规模约10亿的华盖宁远医疗母基金。随后在9月,华盖资本医疗成长四期基金已经完成首关募集,首关签约规模15亿,预计最终规模不低于30亿元。该基金注册地为杭州临平区,新老LP包括政府引导基金、保险等多家金融机构、知名母基金及医疗上市公司等。

记者注意到,当募资难席卷全行业,地方政府与国资正成为新基金的出资主力军,GP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正愈加紧密。9月7日,宜兴市与华平投资正式签约,出资华平投资的人民币基金。该基金同样专注于大健康产业投资,基金总规模预计30亿元。

“作为地方政府引导基金长期布局的重点方向,医疗健康产业具有规模大、壁垒高、需求强的特点,且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充分的发展空间,在政策、资本与人才的加持下大有作为。寒冬意味着引导基金出手更加谨慎,但对于行业的支持仍是非常明确的。”华盖资本募资相关负责人苗圃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。

GP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是双向选择的过程,对地方政府来说,在选择GP团队时,会更看中GP对当地的招引能力,这就包括两个层面:项目质量、GP对项目的话语权。只有真正在产业深耕足够久、资源足够深厚的GP,才能同时在这两个层面满足地方政府需求,获得地方政府的青睐。

而对华盖资本这样的GP来说,新基金选址主要考虑产业聚集、政策支持和发展潜力等多方因素。苗圃介绍称,华盖此次选择将新基金落地杭州,主要考虑因素在于,它是长三角地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,近十余年来借助互联网行业的崛起,具备了顶级的人才与产业吸引力。同时,近5年内杭州在医药产业实现了主要政策的“三级跳”,产业支持力度层层升级。今年上半年,杭州更是宣布打造总规模超3000亿元的“3+N”杭州基金集群,将“生命健康”作为重点覆盖产业之一。据了解,华盖医疗截至目前已投资超过20家位于杭州的企业。在新政策支持下,借助基金落地契机,期待发掘更多优质项目。

投资放缓:考察项目技术创新性与应用场景可行性

从投资层面来看,目前一级市场的医疗健康投资仍处于寒冬期。数据显示,2023年上半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总额约411亿元,与去年同期648亿元数据比较,同比下降36.57%。

王珣分析称,投融资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,从2021年到2022年上半年,大量资金涌入医疗健康赛道,行业存在过热的现象,部分公司估值过高,形成投资泡沫。2022年下半年开始,市场有所回调。尤其是随着二级市场的大幅回调,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的现象开始出现。

有些一级市场创业公司的估值,已经高于二级市场质地更好的公司的市值。对这些高估值的公司来说,接下来的融资会变得更困难,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去证明自身价值。对投资机构来说,由于整体市场环境趋于冷静,投资决策也会变得更加谨慎。机构会花更长的时间来考察项目的情况,比如是否达到当时承诺的业绩指标等。

华盖医疗基金拥有约30人的医疗直投团队,目前已累计投资近100家医疗企业,包括康泰生物、海吉亚、健麾信息、华大智造、复宏汉霖等。据了解,今年华盖团队的整体投资节奏同样有所放缓,在细分赛道上则是持续关注生物医药、医疗器械、医疗服务、数字医疗四大领域。

今年以来,随着ChatGPT的火爆出圈,AI大模型在医疗健康等垂直领域的落地应用再度成为人们热议的风口。在王珣看来,AI+医疗的概念并不新鲜,华盖资本也专门成立了数字医疗团队,此前也已布局数字医疗服务平台微医、医疗AI企业数坤科技等公司。

“AI+医疗赛道毫无疑问有着巨大的商业潜力,核心投资逻辑还是考察公司是否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,实现商业模式的闭环。”王珣说,“我们对于AI大模型在医疗领域的应用,既不悲观也不乐观。医疗行业还是相对偏保守的,要让医生用上AI+的新产品和技术所需的周期比其它领域要长得多,但医生确实存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巨大需求。”

同时,华盖资本也在沿着生命科学上游寻找投资机会。王珣介绍称,生物医药企业的生产研发需要大量的实验装备、仪器耗材等。以前,这些高端的装备、耗材主要依赖进口。现阶段,由于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,国内相关企业正在加速发展。同时,这些企业从事2B业务,受集采等政策影响也相对较小,华盖资本团队今年也计划在该细分领域出手投资。

“做投资首先要寻找真正有创新性的医药和器械公司。第二,由于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,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国产化迎来新发展机遇。如果企业不仅能够在国内市场体现出竞争力,还可以出口销往海外,将具有很大的投资价值。”王珣说。

退出环境生变:并购退出增多但挑战不容忽视

从资本市场政策层面来看,几年前港股18A和A股科创板开板,极大激活了生物医药、医疗器械企业的IPO路径。但今年,由于港股市场流动性偏低、A股市场IPO节奏放缓等因素,这些企业上市退出的不确定性变高。

比如原来按照科创板第五条的标准,没有销售和利润但管线做到临床二期或三期的企业是可以去上市。但现在,这类企业在科创板上市的时间表被延长。如果企业此时选择转战港股上市,会面临流动性较差、估值相对较低的问题,破发的可能性增高。

王珣预判,未来,生物医药和器械企业在科创板的上市门槛将会提高,企业产品是否已经获批、未来是否有较大的商业潜力和价值,将是上市审核考察的重点。背后的核心逻辑还是希望企业上市后能够实现自我造血,而不是在二级市场持续长时间烧钱发展。

“投资是以终为始的过程,资本市场退出渠道的环境变化,也影响着我们未来的投资策略。”王珣说。未来,投资会更向两头聚集。一头是做早期投资,投非常早期项目、估值相对便宜的项目,这些早期项目的成长可能跨越周期,迎来政策周期的变化。一头是做后期投资,更加关注企业的销售和利润情况,以及上市预期的确定性。

未来,随着IPO退出路径的不确定性增加,并购退出案例料将越来越多。王珣认为,对投资机构来说,并购退出最大的挑战在于,不可预测性太大。很难在投资企业时,就确定被投企业将在什么时间、被哪家公司并购。只能在操作过程中,视具体情况而定。

“核心原则还是投企业的时候估值不能太贵,因为并购退出时企业的估值一般都比IPO退出要便宜。如果投资时估值较贵,最终的并购价格很难谈拢。第二,要投真正有价值的企业,只要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真实存在,未来只是退出路径的选择有所不同。”他说。



相关资讯